【节日习俗】二十四,扫房日 |
|
|
进入腊月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大扫除。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到来前大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曲阳县志》记载:二十四,扫房日。在现实生活中,扫房日也不一定都在腊月二十四,一般过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每天都可以进行。 每当扫房日时,各家从屋里到屋外,从屋子顶棚到四面墙体,从日常用具到神龛、祭器,从炕上到地下,甚至院子里的牲口棚、茅厕等处,都要进行彻底打扫,不留死角。如今,城镇居民春节前花钱请保洁公司清洁工代为清扫的越来越多。 扫房的起源 扫房日旧时又称“扫年”,该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更加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四,掸土扫房子”的谚语。这种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干干净净过大年”的卫生文明习俗,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预防疾病、健康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清代诗人蔡云诗作《吴歈·打尘埃》对扫尘习俗有生动描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宪历”(历书)上的“宜扫舍宇”之日,就是宜于房屋、庭院大扫除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