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庄吕氏民居 |
|
|
在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村是全县有名的文化村,村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青石大街,街西处有一座独特的四合院——吕氏民居。全院共有房屋20间,东西南北各有5间,前后两进院,近400平方米,保存很完整,在北方地区非常罕见。吕氏民居历经百年沧桑,始终传承着耕读传家的文化,演绎着诸多悲观离合的故事。 悠久的历史 吕氏民居始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有房屋20间,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大门,二门,木屏风,堂房门位于一条中轴线,其他建筑左右对称,体现传统儒家文化的中正之气,均衡之美! 《吕氏家谱》记载,吕姓自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迁到曲阳灵山镇,再由灵山镇迁到郭家庄已经二十多代,家谱记载吕氏一门功名倍出,有监生功名十二名,贡生八名,廪生二名,庠生十六名。 吕家不是大商贾,世代以读书育人、耕作农田为主,吕家先人奋发读书,曾在清代咸丰年间中秀才、举人,直至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后外放至地方做官,官至知府,为官清廉,勇于任事,有善政泽及治下百姓。后退隐田园,倾多年宦海薄俸,在老宅基础上开建了吕家宅院,历经多年,于光绪年间的1890年建成今日之宅院。后值清末民初,吕家人始终重视耕读传家,忙时种田、闲时读书。传到清末吕雅卿时曾经中秀才,做过塾师及小学老师。 独特的结构 吕氏民居分大门、屏门、木屏风和堂房门,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物左右对称,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中正之气、均衡之美,稳重得体。大门楼、屏门楼、东西房,均有精美的砖瓦雕刻艺术,南房木窗户为要木雕,上有祥云样式,线条流畅生动,显得情趣盎然。两侧是大门楼及廊厦。大木门的门坎高,须高抬腿才能跨进。门当为大理石雕刻,上刻有驰骋的梅花鹿。大门处有一门楼,位于北房的正中位置。以门楼的一间房为中心,东西各有两间房。以两根木柱为支撑,形成一个廊厦。 过前院,即为屏门,仍然有门楼。门楼之下,屏门两侧有精美的砖雕,刻着芝兰仙草,栩栩如生,均为120年前的原作,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也有一段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破四旧”时,吕家人为保护砖雕,即在上糊了一层厚厚的黄泥,经过近2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才去掉黄泥,使尘封的砖雕重见天日。屏门楼南面有一木屏风,位于南北中轴线的交汇点,此木屏风朴实无华,平时绝不开启,形成了一道重要的屏障。那么,木屏风何时才开呢,据吕家人讲,要等到红白大事时才开,或者家中有极其重要的客人来时,才大开此门,以示隆重与尊贵。 说到吕氏民居的精巧,仅举排水系统为例,不管下多大的雨,屋顶绝不积水。流水汇集到正院后,出口在于一精心设计的排水道。从正院暗排到前院,前院有两个明口,以接纳前院的水流,从前院过大门楼流到大街上。据吕家60多岁的主人吕俊杰回忆,排水道从未堵塞且通水能力极强,院内从不积水。 吕家是教师之家 民国年间,吕氏民居主人吕雅卿生有二子,长子吕荫楠,完小毕业,青年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曲阳县党组织早期的重要参与者,曾经一次被日本鬼子抓获,后与难友一起用双手挖开土牢的泥墙跑出来,继续投身革命。吕荫楠被日本兵抓后,吕家人卖田80亩筹款几百大洋,才被保释出来。到此,吕家老宅只剩了20间。 解放后,吕荫楠任在曲阳县教育部门工作,文革中受到迫害。文革之后复出,担任灵山中学教务主任。吕荫楠一心教书育人,学生遍及全县,在教育战线有良好的口碑。吕荫楠之弟吕荫樾,也在青年时期参加革命,从小学教师做起,后来调到省会石家庄市工作。 吕荫楠有二子二女,因受家庭成分的影响,虽勤奋努力,均无上大学之机会。但长子吕俊杰妻张素荣、二女吕爱芬均从民办小学教师做起,后转为公办教师,现已退休。吕俊杰之女吕志轩受家庭熏陶,立志报考师范,现在也在县教育部门工作。村中乡亲人说,吕家是教师世家,村里有的一家几代人都曾经跟随吕家老师读过书。 吕家世代秉承耕读传家、修身齐家的敦厚家风,对人宽、对已严,多行善事,和睦乡邻。 吕家宅院的散聚离合 新中国成立后,郭家庄村开始土改。吕家人主动交出了田产和房屋。但是村里考虑到吕家觉悟高,家中人口多,因此又留给了吕家7间房子,其他13间房子均分给了村贫困户。 1981年,一些分得房的贫困户,觉得住老宅中不方便,就想卖掉。当时吕家贫困艰难,根本无力购房。但考虑到房子是吕家世代相传的祖产,一旦被动破坏,将永远不能修复。因此,吕俊杰之妻张素荣借债1200多元将房子买下,后张素荣靠省吃俭用,通宵给人做衣服才还清了房债,并对房子进行了部分修缮。至此,用60年的时间,120年的吕家宅院又归为一体,上演了一幅散聚离合传奇故事。 据曲阳县文物部门的杨敬好介绍,在地处太行山区的曲阳能有这样的老民居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并且该民居体现了清代民居的典型风格。2010年,吕氏民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刘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