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民众学校 |
|
|
燕南民众学校是燕南小学的前身,是曲阳县第一个革命活动阵地。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曲阳在外读书的进步学生纷纷还乡,他们创建了一个补习班,以补习班的名义秘密学习《中国青年》《响导》《政治生活》等革命书刊,探讨、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8年春,补习班因受到当局的监视和阻挠被迫解散。 同年,张涛(张云波)、田里夫、牛树才、刘培基、张亚平(张廉卿)、杨剑豪、赵建庵、高清甫等人自筹经费,暂借小南门外女子小学(因战乱停课)创建了城厢临时平民学校。学校拒富纳贫,招收贫苦人家的儿童入学读书,不收学费,课本、文具完全供给,教师义务执教,劳苦大众称之为“贫民学校”,是曲阳早期的共产党员、团员们继补习班解散之后,以办“平民教育”的名义开辟的新的秘密活动阵地。该年,牛树才、杨剑豪等人到当局请愿,当局允许该校为私立学校,暂借南街西寺办校。不久,学校向县政府备案,正式改名为“燕南民众学校”(因曲阳在战国时地处燕国南部)。1929年,为解决办学经费,燕南民众学校开办了燕南书局和燕南石印局。为了提高名望,学校请著名学者钱玄同与黎锦熙分别题写校名、拼注国音字母,于1932年7月15日刻为大理石横匾(现存北岳庙内),镶嵌在学校门楼上。 燕南民众学校是曲阳共产党的活动中心和秘密联络处,经常在此秘密活动的共产党员有庞子英、荀昌五、辛振尧、王作惠、张厚之、张晓东、王银科等人。当局觉察到这点以后,经常派人到学校听课、抽查作业,并提议南街小学开学,想挤垮这所“赤色学校”。校长刘培基当场揭穿他们的阴谋,于1930年把学校移至城隍庙(现曲阳第一中学处)继续办学。 因学校实为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1934年,燕南民众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46年恢复办校,校址迁至关帝庙(现校址),与东街小学合并为燕南小学。 来源:曲阳县文化馆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