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人物】张学书 |
|
|
张学书(1924.12-2002.08),曲阳县东邸村人。出身贫寒,父亲早逝,与祖父、母亲和三个弟妹相依为命。他身为长子,从小就成为家庭的支柱,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读完小学。1939年冬,由于日寇骚扰,教师四处奔走,15岁的他便当了村里抗日小学教员,人称“孩子教孩子”。不久,延安来人选拔演员,张被选中为冀西北战地服务团艺术队学员,但他服从组织决定,依然留在曲阳县做儿童和青年工作。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曲阳县六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青救会儿童部部长,区青救会主任,曲阳县抗日救国联合会青年部副部长,中共曲阳县二区区委执委、抗联会主任,县抗联会青宣部部长,晋察冀三专区抗联会青宣部副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书任晋察冀边区青年联合会组织委员、学生儿童部副部长。1946年秋任晋察冀边区青年联合会土地改革复查小组组长,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从事土地复查工作。1947年11月,参加中共华北局青年工作委员会建团工作组,在河北省定县开展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试点工作。1948年初,任中共定县二区区委书记兼民兵教导员,同年秋回华北青委建团工作组。1949年初,随华北青委建团工作组进入北京。5月调任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团委委员。同年10月调全国铁道部团工委,先后任北方组组长、宣传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秘书长、铁道部政治部青年教育处处长等职。1954年9月,被团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学习,任副队长、党支部副书记。1955年10月回国后,继任铁道部政治部青年教育处处长。1956年在共青团“八大”会议上,当选为共青团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57年12月,张学书调北京大学任党委常委、团委书记。期间,创办了团刊《北大青年》。1960年8月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正局级),分管共青团、学生会和工会工作。同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古巴,著有《古巴见闻》一书。1962年10月兼任北大党委组织部部长。20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家庭生活也很紧张,但却拿出对他的补贴(黄豆)分给北大团委成员共享。“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被打成“黑帮”“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并于1969年10月下放到江西省鲤鱼洲北大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秋回校。期间,在一次被批斗时,因发笑遭造反派狠揍。后来原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汪家镠问其此事,他说:“其实我哪敢笑,不过他们的揭发太荒唐,实在可笑,我一时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反正挨打的次数多了,也麻木了”。1971年5月在北大第六次党代会上,张学书当选为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得到彻底平反。1980年11月在北大第七次党代会上,他当选为校党委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主持工作期间,开创性地建立了北大纪委有关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在落实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中做了大量工作。北大在文革中是重灾区,有些冤假错案他曾当面找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批示。1984年起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1988年4月,他率北京大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大学、创价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期间,创价大学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授予其“教育贡献奖”。1991年11月任北大党委常委、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学书在北大长期分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曾兼任北京大学体委主任和北大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为北大体育、艺术教育和艺术团体(歌咏、交响乐、舞蹈、戏剧、京剧等)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20世纪90年代,他长期担任国家教委直属综合大学体育协会名誉理事长和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协会主席,在高校体育界发挥过重要作用。1992年,率北大艺术体操队到南京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比赛。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北大连续多次获得“校长杯”等奖。 1994年离休后,张学书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坚持不懈地为北京大学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并在东方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任顾问,在首都高校戏曲学会任会长,积极创建了全国高校老龄工作研究中心,热心参加全国铁路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并任北京大学书画会名誉会长。他兴趣广泛,勤奋好学,喜欢且会唱京剧。在苏联列宁中央团校学习时,曾在“十月革命节”“五一劳动节”等晚会上表演京剧节目,传播中国国粹。1991年1月9日,75岁高龄的他荣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梅花奖(特殊贡献奖)”。他爱好书法,经常练字;对音乐、绘画、体育也都很有兴趣。他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北大培养、推荐出大批中青年人才。 2002年8月21日,张学书在北京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