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方志曲阳
【曲阳风光】济渎岩
发布时间:2020-05-07     信息发布人:管理员
【字体: 打印

/以瓷为乐

 

济渎岩,俗名水窦岩。由于崖际有多处题刻,现称之为济渎岩摩崖石刻,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岩在县城西北1.5公里处,西北为南水渎涧村。济渎岩所在处水流湍急,将石灰岩切割成嶙峋峡谷,而得水窦岩之名。济渎岩追寻其历史,可能是元代济渎神祠(浮休寺)建成之后所赋予的名称。

  济渎岩为风景胜地,清代曾以“济渎浮休”或“窦涧春云”列为曲阳八景之一。据传,济渎岩每逢冬去春来,阳气上升,气候转暖,流水潺潺,烟霞云生,缭绕于千岩万壑间,如乱云飞渡,缥缈云际,别是一番景色,是有“窦涧春云”之说。

  自古以来,济窦奇景,吸引了不少骚人墨客,达官显贵,甚至帝王将相,来此游览者代不乏人,留下来不少诗句和摩崖题刻。这里有苏东坡手书的“浮休”墨迹,豪放雄健,是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金章宗也曾来此游览,并即兴赋《漱玉亭诗》一首,诗曰:“断岸连苍山,寒岩多积雪;中有万古泉,淙淙声不绝”,如实再现了济渎岩的自然景色。元代《济渎神祠记事碑》云:“邑(曲阳县)西北有岩曰水窦,有前贤东坡亲题“浮休”字,复有金章宗御笔记录诗续,续明贤巨公无不赞美,留诗而记焉。”充分证明了以上几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济渎岩已具盛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巡幸五台,驻骅曲阳,御制《望水窦岩》诗一首:“水窦闻清宵,云中望莫真。静参声聒耳,远想境澄神。驻辇思金帝,摩崖忆宋臣。浮休不二偈,可以悟根尘。”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伴太后巡幸五台,再驻骅曲阳,并赋《咏水窦岩》诗一首:“徒称水窦名,未到水窦处。奇境固无穷,那能遍游豫。淙流应好在,烟霞岂改故。但闻坡公字,剥蚀半洇去。竭然悟两言,洒而澄万虑。”

  济渎岩摩崖石刻除“浮休”外,还有另外两处题刻。即在“浮休”对面,有“潜山”二字,无题款,无年代。在“潜山”题刻以东,有“云峰”二字,正书,落款为“大清道光乙巳(1845年)孟夏”“桐城葆之口口口书”。

 

  苏轼游济渎岩,尽兴手书《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让我们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美好自在,何不为人生一大快事!

  在济渎岩北岸有一处寺庙遗迹,即浮休寺。据清光绪三十年《曲阳县志》载:“浮休寺即济窦行宫,在县西北济渎岩,元至元初典史王铎创建。”关于浮休寺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济渎神祠记事碑》,从碑文来看,浮休寺最早称为济渎行宫神庙,由邑人王铎于元至元四年兴建。另外,清代嘉庆浮休寺修缮碑残石来看,浮休寺在清代嘉庆年间,仍保存完好,宗教活动频繁。浮休寺历经元、明、清至民国初期,约毁于民国或解放初。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曲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2-4212301 邮箱:xinxike999@163.com
冀公网安备 13063402000055号 冀icp备08102160号-2 网站标识码:13063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