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海拔(米)
位置
岩性
山名来历及其它
莲花山
552
县城北26公里处,通天河西岸
片麻岩
因峰峦形似莲花而得名
马脑山
614
县城北23.4公里处,灵山盆地边缘
石灰岩
因山峰形似马脑得名
窟窿山
532
县城北偏西14公里
山顶有孔,又名月明山
嘉山
477.5
县城东偏北约3公里
因古时山中产多穗谷物(称嘉禾)而得名,又名无影山
黄山
301.9
县城南10公里
相传黄石公寓此而得名,又名少容山
三角界
853.6
县城北偏西39.6公里
因位于曲阳、唐县、阜平三县交界处而得名
大石磨山
600
因山峰形似大石磨而得名
分水岭
635
县城北偏西35公里
因山峰北、南为三会河两条支流发源地而得名
三尖梁
758
县城北偏西34.2公里
因山峰有三个尖状山梁而得名
马头山
400.3
县城北30.6公里
因山峰形似马头而得名
官寨山
374.5
县城北30公里
因相传山中曾驻扎将官而得名
莲花寨山
356
因峰峦九出状如莲花而得名,传古人曾在此避兵祸
天马山
303
县城北偏西26.5公里
因山形似天马行空而得名
磨儿山
400
县城北偏西25.3
因山形似石磨而得名
凤凰山
475
县城北偏西23.5公里
因山形似凤凰展翅而得名
磨山
510
县城北偏西24.5公里
笔架山
534
县城北25.2公里
又名鸡冠山
将军寨
619
相传古代战争中曾驻扎将军
三峰寨
373
县城西北21公里
因山有3个主峰而得名
铁山
499
县城北20.5公里
因山体呈铁红色而得名
灵山
262
县城北偏西21公里
相传山有灵山寺而得名
焚山
286
县城西北23.8公里
因山形似火烧状而得名
虎头山
631
县城西北23公里
因山形似虎头而得名
脑袋坡
578
因山形似人头而得名
水牛坡
532.2
县城北偏东24.5公里
因山形似水牛而得名
柏林岩
595
县城西北19公里
因山上原有大片柏树而得名
荒尖坡
401.4
县城北偏西16公里
因山荒坡陡而得名
虚空山
651
县城西北20公里
因山野空旷而得名
黑峰山
334
县城北15.4公里
花岗岩
因山头呈黑色而得名
白头坡
县城北偏东16公里
因山头为白色而得名
大北山
623
县城西北22.5公里
因地处大沙河北而得名
君子寨
323
县城北偏西15.5公里
相传曾有将军驻扎而得名
焦山
365
县城北13公里
因山似火烧焦而得名
沙岭
342.5
县城北12.5公里
因山上多沙而得名
白羊山
344
因山上石头似白羊而得名
东大梁
503.4
县城西北13公里
因地处大沙河东而得名
跑马梁
305
县城西北12公里
传古代曾在山上驻扎军队,留有跑马道而得名
县城西北26公里
因地处曲阳、阜平、行唐三县交界处而得名
大舍山
387.5
县城西偏北21公里
山东部有舍山村
黑山
357
县城东北10公里
因山石为黑色而得名
卧虎山
228
县城西北6公里
山形似卧虎而得名
砚山
201.7
县城西北8公里
因山上有一凹处似砚台故得名
礅子山
240.9
县城南偏西5公里
因山峰形似石礅而得名
郎山
253.2
县城南偏东6.5公里
又名狼山
龙门山
263
县城南偏东7公里
因山形似龙门而得名
尧山
274.9
县城南偏东8.5公里
因山在古冀州唐尧之域而得名
塔山
184.9
县城东南10公里
又名狗塔坡
穆山
363.1
县城南偏西10公里
原称牧山
259
位于黄山、穆山之间,为又一铁山,因山石为铁红色而得名
见龙山
181
县城南偏西12公里
因面临大沙河而得名